OSI 七层模型,即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(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),是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提出的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为网络的标准框架。以下是对其的详细介绍:
概述
目的:为了实现不同厂商的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,为网络通信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,使得不同的系统能够相互理解和通信。
分层原则:根据功能的不同将网络通信划分为七个层次,每一层都为上一层提供服务,并依赖下一层的支持来完成其功能,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。
各层功能
物理层(Physical Layer)
功能:主要负责处理物理介质上的信号传输,包括定义物理接口的机械、电气、功能和规程特性,如电缆的类型、接口的形状、信号的电平、传输速率等。
设备:常见的设备有网卡、集线器、中继器、双绞线、光纤等。
协议:如 RS232、RS449、V.35 等。
数据链路层(Data Link Layer)
功能:将物理层接收到的原始比特流组合成帧,并进行差错检测和纠正,通过 MAC 地址实现对网络设备的物理寻址,使数据能够在同一网络中的不同设备之间正确传输。
设备:主要设备有网桥、交换机等。
协议:以太网协议、PPP 协议、HDLC 协议等。
网络层(Network Layer)
功能:负责将数据从源节点传输到目标节点,主要功能包括逻辑寻址、路由选择和分组转发等。网络层使用 IP 地址来标识网络中的设备,通过路由协议确定数据传输的最佳路径。
设备:路由器是网络层的主要设备。
协议:IP 协议、ICMP 协议、ARP 协议、RARP 协议等。
传输层(Transport Layer)
功能:为应用层提供端到端的可靠通信服务,通过端口号来标识不同的应用程序进程,实现进程之间的通信。传输层负责将数据分段并进行编号,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。
协议:TCP 协议和 UDP 协议。TCP 提供可靠的、面向连接的通信服务,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,采用确认、重传等机制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;UDP 则提供不可靠的、无连接的通信服务,数据传输效率高,但不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顺序性。
会话层(Session Layer)
功能:负责建立、维护和管理会话,使不同主机上的应用程序之间能够进行会话,包括会话的建立、拆除和同步等功能,实现会话的有序进行。
协议:如 NetBIOS 会话服务、X Window System 等。
表示层(Presentation Layer)
功能:主要负责处理数据的表示和转换,对应用层数据进行加密、解密、压缩、解压缩等操作,确保不同系统之间能够正确理解和处理数据。
协议:如 ASCII、EBCDIC、JPEG、MPEG 等。
应用层(Application Layer)
功能:为用户提供各种网络应用服务,是与用户和应用程序直接交互的层次,包括文件传输、电子邮件、远程登录、域名系统等各种网络应用。
协议:HTTP 协议、FTP 协议、SMTP 协议、SNMP 协议等。
数据传输过程
封装:在发送端,数据从应用层开始,每一层都在数据上添加本层的头部信息,有时还会添加尾部信息,进行封装,然后将封装后的数据传递给下一层,直到物理层将数据转换为比特流在物理介质上传输。
解封:在接收端,数据从物理层开始,每一层都对收到的数据进行解封,去掉本层的头部和尾部信息,然后将数据传递给上一层,直到应用层将数据交给最终的应用程序或用户。
意义
标准化: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网络通信标准,使得不同厂商的设备和系统能够相互兼容和通信,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。
模块化:将网络通信功能划分为不同的层次,每个层次负责特定的功能,使得网络系统的设计、实现和维护更加简单和灵活。
互操作性:确保了不同网络设备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,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厂商的设备和软件,构建自己的网络系统。